close

便祕

不論是在小兒腸胃科門診或健兒門診中,每天總要面對不少家長詢問寶寶便祕的問題:「寶寶兩三天才解一次便,腸子是不是有問題?要不要檢查一下腸子?要吃整腸藥嗎?吃八寶粉有用嗎?」「寶寶大便像羊大便,一小顆一小顆,而且硬硬的(彩圖五),常常帶有血絲,是否為腸胃出血?」「楊醫師,上次拉肚子你說把奶粉沖淡,現在便祕,我把奶粉泡濃怎麼沒有改善呢?」要回答這些問題,首先我們要知道怎樣才是正常的糞便。
怎樣的便便才算正常?

怎樣的便便才算正常?在醫學上並沒有標準。新生兒出生後的第一次便便稱為胎便,為墨綠色黏便(彩圖六),其中含有胎兒胃腸道表皮細胞、胎毛、胎脂殘屑及羊水,胎便會持續2~3天,胎便之後會有轉形便,開始變黃及略微帶水(彩圖七)。若寶寶是哺餵母乳的,則大便會變得較稀水(彩圖八),次數亦較多,明顯者可能吃一餐解一次,這與嬰兒腸胃生理功能「胃-大腸反射」動作有關。若寶寶是吃嬰兒配方奶粉,則大便會較軟硬(彩圖九),次數亦較少。市面上有林林總總的奶粉牌子,嬰兒哺餵各廠牌後的便便情況均有些出入,這和奶粉成分差異有關,當然更和寶寶本身的腸胃特性有關。

何謂便祕?

對嬰幼兒和兒童來說,便祕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,但似乎不受到家長特別重視,往往等到病情嚴重時才顯得焦急,到處求醫。據估計,在小兒腸胃科的門診中,有10~25%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難現象。
便祕泛指大便質地變硬或次數減少,如數天才解便一次且排便困難。一般分為兩種形式,一為次數正常(如一天一次)但大便很堅硬;另一種為大便少量但很久才一次。臨床上大便的堅硬度比次數頻密度來得重要。慢性便祕在成人的定義為一星期內排便次數少於3次且為硬便,或排便困難且持續4~6星期以上者。在小兒科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,只要有硬便習慣或造成排便困難甚至肛裂者,均要加以重視並及早處理。
什麼原因會造成寶寶便祕?
便祕其實只是一種臨床症狀,它可能是很多種疾病的臨床表現,如硬皮症、紅斑性狼瘡、肌肉張力不全、皮肌炎、巨大結腸症、甲狀腺或副甲狀腺低下、維他命D過量、高血鈣、低血鉀、腦瘤、慢性假腸阻塞,或是精神異常、智能不足等,或因服用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,如利尿劑、制酸劑(含鈣、鋁胃藥)、抗組織胺、抗副交感神經藥物、抗憂鬱藥物、止瀉藥、非類固醇消炎藥等。另外,寶寶的飲食習慣、本身的大腸構造和功能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。除此之外,也有不少便祕是找不出原因的。所以臨床醫師在處理寶寶便祕的時候,一定會注意是否有其他的疾病,或寶寶有無服用藥物,當然也包括中藥。筆者曾發現寶寶長期服用八寶粉造成便祕的鉛中毒現象,家長不可不慎。

便祕的診斷性檢查

臨床醫師在面對一個常便祕的寶寶時,最重要的是嘗試找出其便祕的真正原因,畢竟會造成便祕的原因非常多,另外要詢問有無長期使用藥物的病史。所以,除了要詳細詢問其排便情形,包括次數、堅硬度、發病年齡、發病多久等。還要加上確實的身體檢查,包括腹部(看有無腫瘤)、肛門(有無肛裂)、脊椎檢查(有無脊髓疾病)等。必要時可以安排腹部超音波、大腸X光攝影、肛門壓力檢查,甚至會診外科作病理切片檢查,以排除先天性巨結腸症的可能。先天性巨結腸症為先天性大腸神經缺乏,導致腸蠕動受到影響,為嬰幼兒病理性便祕最重要的原因,若未加適當的處理,寶寶往往會生長遲緩、營養不良,甚至有生命的危險。
便祕的處置
其實,寶寶便祕大部分找不出原因,並且多半屬於功能性的問題,且和本身大腸蠕動及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。臨床上主要以飲食指導為治療原則,若有必要則再加上藥物治療。
前面提到寶寶哺育母乳,其大便大部分較稀水,且次數也較多次,但量不多,因母乳是最適合寶寶的食物,而且消化吸收完全,鮮有便祕或硬便的情形發生,且母乳除含有豐富營養素外,還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、乳酸鐵和很多目前醫學上還未發現的好處。能夠哺育母乳的寶寶的確是最幸福的,且腸胃問題也較少,家長更不用擔心便祕的問題。
如果沒辦法哺育母乳,一定要用嬰兒配方奶粉時,若寶寶還沒有滿3個月就便祕,家長要先確定奶粉沖泡是否依照罐上標示,在門診中發現很多是因為奶粉沖泡太濃,水分不足而導致便祕。另外,家長亦可在兩餐之間添加葡萄糖水,將5公克葡萄糖泡成100 c.c.,每次喝30~50 c.c.或偶爾用肛表(溫度計)沾凡士林輕輕刺激肛門,但切勿養成習慣,以免造成依賴性。
若以上處置效果不彰,可以嘗試更換奶粉牌子,有些研究顯示高蛋白質配方或許是導致便祕的原因,家長可選擇蛋白質含量較適中的奶粉,或選擇添加寡糖、含玉米糖漿(低乳糖)的配方奶粉等,或許會有所幫助。至於奶粉的選擇可以請教小兒科醫師。
對於3個月以上的嬰兒,便祕的處理則較簡單,大部分經添加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纖維素的副食品後均會有所改善,水果中以含有大量果糖的黑棗汁效果最好,另外如柳橙、李子、番茄、木瓜、水梨、草莓、葡萄、梅子、葡萄柚、奇異果等,均是不錯的選擇。此外,要避免攝取蘋果、香蕉、柿子和芭樂,也不宜攝食過多富含脂肪(如煎炸食物、乳酪)和澱粉類(如馬鈴薯、地瓜)食物。對於1歲以上幼兒亦可添加蜂蜜水。
若經過飲食指導或更換奶粉處理後,便祕情形仍未改善,則一定要請小兒科醫師作詳細檢查及處理,必要時醫師可以處方一些藥物來幫助寶寶改善便祕。目前臨床上改善便祕的藥物非常多種,包括溼劑及表面張力劑、潤滑劑、大便形成劑、鹽類瀉劑、高滲透壓性瀉劑、刺激性瀉劑、蠕動促進劑等。其中有些長期使用會有習慣性及依賴性,甚至會造成神經細胞退化之副作用,家長切勿貿然自行購買,應該由醫師處方,以策安全。
坊間有哪些處理便祕的錯誤觀念?
會造成什麼嚴重結果?
前面提到,便祕的確非常普遍,但是很多家長並不十分重視,而且大多以傳統的觀念或坊間流傳的方式來處理,其中不少是錯誤觀念,有些甚至會有嚴重的後果。以下介紹幾個錯誤的便祕處理觀念,父母應特別當心:
奶粉泡濃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坊間普遍存在便祕時要把奶粉泡濃的說法,不只是家長有這些想法,就連不少醫護人員也是這樣「教導」家長。正如前面所提,有些家長認為:拉肚子要沖淡奶粉,便祕時「理所當然」要泡濃才對!首先要知道腹瀉時把奶粉沖淡的目的是方便消化吸收,因某些消化酵素(如乳糖酵素)缺乏,導致難以消化正常全濃度的奶粉,故要稀釋。但如果把奶粉泡濃,因為沒有相對足夠的消化酵素,將會造成消化吸收不完全,而消化不完全長期下來則會導致營養不良。另外,奶粉太濃會造成高蛋白質量、高電解質、高滲透壓、高腎臟溶質負荷,對還沒發育成熟的嬰幼兒腎臟來說,的確是一種沉重的負擔。高滲透壓亦會造成腸胃道「滲透壓性腹瀉」,會使大量水分進入大腸,長期下來會有脫水、高血鈉、高血鉀等併發症,家長不可輕視。

習慣性灌腸通便
不少家長遇到寶寶便祕或兩三天不解便時,就自行到藥房買灌腸劑給寶寶通便,更有家長用水龍頭的自來水來通便,久而久之,寶寶肛門括約肌會缺乏自主性,要依賴通便才能夠解便,且某些藥物長期使用會造成大腸神經細胞退化,形成惡性循環,以後再求醫治療便會非常棘手。另外,用自來水灌腸是非常危險的動作,除了會有大腸穿孔之虞外(壓力不當),更會有水中毒的危險,因為體內會吸收過多水分,造成低鈉性痙攣,最後會造成腦水腫昏迷,十分嚴重。
亂服中藥、成藥
前面所提的通便藥物有些會有副作用,家長不可自行購買濫用。另外,坊間常以八寶粉作為整腸藥物,但有些八寶粉中的鉛含量過高,易造成鉛中毒意外,且鉛這種重金屬亦會造成便祕,所以家長千萬不要讓寶寶亂服中藥及成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修梨子 的頭像
    修梨子

    "安"親"班兄弟生活紀錄

    修梨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